春秋
“仲秋之月养衰老,行糜中秋节粥饮食。”
——《礼记·月令》
“中秋”一词最早出自《周礼》,帝王会在这一天举行祭典,祭拜月亮,来祈祷来年的丰收。而在民间,因正值秋收,人们会将收获的果品粮食放在一起,全村的人一同庆祝。
而最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,可能还是桂花糖的那一抹甜。屈原在《楚辞·少司命》中说到:“援北方闭兮酌桂浆”,桂浆,既用鲜桂花用糖和酸梅腌制而成的桂花糖,至今仍是人们无法忘怀的秋日美味。
魏晋
唐孙位《高逸图》,图中描绘魏晋時期著名的“竹林七贤”
“ 仰头望明月,寄情千里光”。
——《秋有月》
千百年来,人们把赏月作为过中秋的定例,却也忘了去追寻,第一次在中秋抬头望月的人。风流的魏晋文人们,将彼时的所思所想寄托在那一轮圆月上,月亮从此不再高高在上的祭拜对象,它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。
唐
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又疑瑶台镜,飞在青云端。”
——李白《古朗月行》
到了唐朝,中秋虽未正式成为节日,却已是百姓们每年约定俗成的节目了。诗人们也乐于用浪漫的辞藻,描绘盛唐庆祝中秋的欢乐情境,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天子与民同乐的有趣传说。
唐玄宗在八月十五日的中秋夜做了一个梦,梦见自己跟随道士罗公远一起到了月宫,月宫里仙女正闻乐起舞,玄宗被仙女们的舞姿惊艳,梦醒之后作了《霓裳羽衣曲》,成了千古佳话 ;
关于玄宗与中秋的趣事还不止这么一个:有一年中秋,唐玄宗与杨贵妃正赏月吃饼,玄宗突发感慨:“胡饼,胡饼,饼虽好吃,名字难听”,善解人意的杨贵妃指着皎洁的月亮,回道:“中秋,赏月,吃团圆饼,不如就把这种饼称为月饼吧!”唐玄宗拍手叫好,从此世间就把这种带馅的小胡饼,称作月饼了。
宋
“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悲欢离合。”
——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
北宋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,并出现了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的节令食品。唐时的月饼多为烤制,宋人比较喜欢细腻的口感,所以这时的月饼大多是蒸出来。
宋时宵禁已除,人们也会选在中秋的夜晚出门欣赏各色各样的花灯。中秋花灯虽没有元宵的灯会那般盛大,却也是被人们所喜爱的中秋活动。
他们会将名为“一点红”的花灯放入河中漂流玩耍,这不仅是中秋夜颇具特色的娱乐项目,也寄托了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。
明
“是夕,人家有赏月之宴,或携柏湖船,沿游彻晓。苏堤之上,联袂踏歌,无异白日。”
——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》
“团圆节”的记载最早源于明朝,此时,经过宋的发展,中秋已成为汉族十分重要的节日了。
明人喜欢在中秋吃螃蟹,螃蟹用蒲包蒸熟后,佐以酒醋,等一家人聚齐之后一起食用。吃完后喝苏叶汤清口,并用它洗手,去除腥气。
宴桌的周围都要摆上鲜花、大石榴和其他时鲜,家人围坐在桌边,一边吃螃蟹,一边看中秋的神话戏曲,阖家欢乐,其乐融融。
清
到了清朝,中秋节的习俗更加成熟丰富。在清代宫廷的中秋,习惯向东放一架屏风,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、毛豆、芋头、花生、萝卜和鲜藕。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,上面放月饼和糕点瓜果。
清代宫中的月饼是按照皇家人口来制作的,所以每个月饼都非常大,被成为“团圆饼”。祭月完毕后,每人一块月饼,意在阖家团圆。
看了这么多的不同朝代的中秋节,今年的团圆节你又打算和家人如何度过呢?
小编也已经打算好了:首先露个小手,做上一桌菜,即便卖相不佳也要摆上苦练许久的葱油鱼和桂花糕,那是父母最爱的菜。吃过饭,就着桂花香,每人一个刚出炉的鲜肉月饼,再来一杯秋天不可缺的桂花龙井,一口月饼一口香茶,既能解腻也十分应景。
若是饭后小食还不够,再来一碗藕粉压轴。如此时光,哪怕月不圆,人也“圆”了。
正值中秋,问山以香茶一盏,遥祝千里之外的你,中秋快乐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