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商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至1.42%,营收净利润历史性双降,罚单金额累计近2700万元,浙商银行正经历自A股上市以来最严峻的考验。
2025年8月28日晚间,浙商银行交出了自2019年A股上市以来最为黯淡的半年报:营业收入与净利润首次双双告负。这份成绩单不仅动摇了其“浙系一哥”的市场地位,更揭示了这家股份制银行在内部治理、战略转型与外部监管多重压力下的深层次困境。
从数据上看,平均总资产收益率0.48%,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.68%,净利差1.52%,净利息收益率1.69%——各项关键指标全线下滑。浙商银行的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将原因归结为“主动调低目标”和“行业净息差下行”,但这远非故事的全部。
一、权利纠纷:公司治理的隐形雷区
浙商银行与美盈森实控人之间长达数年的10亿元借款纠纷,如同一面镜子,照出了银行在风险控制与债权管理上的薄弱环节。
2024年10月,双方虽达成和解协议,约定分期偿还借款,但借款人随后未按协议履约,导致纠纷再度升级。截至2025年9月,双方仍在司法程序中纠缠不休。这起纠纷不仅涉及金额巨大,更暴露出浙商银行在贷前审查、贷后管理以及风险处置环节存在严重漏洞。权利纠纷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性缺陷的缩影。
二、人事动荡:管理层频繁更迭的代价
2025年7月,董事长陆建强因到龄辞任,揭开了浙商银行高层人事动荡的序幕。这并不是一次正常的新老交替,而是与银行经营业绩承压密切相关的被动调整。陆建强辞职后,浙商银行高层进入频繁调整期,反映出深层次的内部管理问题。人事变动绝非简单的岗位轮换,而是直接影响了战略制定的连贯性和执行的有效性。
管理层的不稳定导致银行难以形成长期一致的战略方向,在应对行业净息差收窄等挑战时,显得反应迟缓且对策零散。人事动荡不仅动摇军心,更让投资者对银行的未来产生疑虑。
三、发展限制:战略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
浙商银行面临的发展困境并非偶然,而是长期以来战略选择与业务结构失衡的必然结果。净息差从2021年的2.27%逐年降至2025年二季度的1.42%,这条陡峭的下滑曲线背后,是银行资产结构转型的阵痛。为降低风险,浙商银行不得不压降收益较高的房地产、网贷等领域的资产,增配风险较低但收益率也较低的央国企和住房按揭贷款。
展开全文
这种“高风险高收益向低风险低收益”的转型,虽然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.36%的较低水平,但也严重压缩了利息收入空间。2025年上半年,该行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2.33%,更是雪上加霜。
四、处罚频发:缺失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
如果说业绩下滑暴露的是浙商银行的经营能力问题,那么接连不断的罚单则揭示了其内部控制和合规文化的严重缺失。浙商银行2024年下半年累计被罚超170万元,2025年7月单笔被罚1900万元,年内已收到19张罚单,合计被罚近2700万元——这些数字触目惊心。处罚事由涵盖信贷管理不到位、贷款资金被挪用、企业划型不准确、存款考核不合理、“变相存贷挂钩”等诸多问题。
8月4日,温州分行因贷款“三查”不到位、金融产品销售行为不审慎、绩效考评指标设置不合规等问题被罚款135万元,并有多名责任人被警告。这些处罚不仅造成经济损失,更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市场声誉和监管评级。
面对多重挑战,浙商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:强化公司治理,完善风险控制体系;稳定管理团队,保持战略定力;优化资产负债结构,平衡风险与收益;全面提升内控水平,重建合规文化。这些改革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,需要银行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。浙商银行的困境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:权力纠纷暴露治理缺陷,人事动荡影响战略执行,发展限制反映转型阵痛,处罚频发揭示内控缺失。
这家曾经以“浙系一哥”为荣的银行,如今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。能否从当前的困境中涅槃重生,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真正直面问题根源,进行一场彻底的自省与改革。在中国银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,浙商银行的命运不仅仅是一家机构的兴衰故事,更将成为观察中国股份制银行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样本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